微信扫一扫联系
何镜堂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南门广场前留影。
建筑是艺术的科学,也是科学的艺术。作为一名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用身体力行的实践诠释了建筑设计的精髓。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版本馆广州分馆、海心桥等众多家喻户晓、被人称道的建筑均出自他的团队。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何院士,依然坚守在建筑设计的最前线。
恰逢世界建筑日,南方都市报、N视频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专访何镜堂院士,听他讲述国际会堂的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的传承创新。
谈设计
“云山叠景”,呈现岭南新中式风格
作为新时期广州增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和广州对外展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一张名片,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自年初运营以来,相继承办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投资中国年等多场政务及商务重要会议。提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的设计理念和定位,何镜堂介绍道,总体设计以“云山叠景”为理念,将白云山优美的风光景色引入其中,形成具有岭南新中式风格的新时代建筑风貌。设计团队利用观景平台使国际会堂与白云山保持沟通,无论是视线关系、通廊关系、亦或是融在一起的整体关系,处处与白云山紧密连接。
傍山、理水、引绿、通廊,何镜堂用四个词语概括了国际会堂中岭南文化的设计细节。云台观景处可以瞭望白云山美景,使整个建筑与白云山的绝美风光彼此互融。室内庭院中的水系与金钟水库连接,利用曲水流觞的空间布局让庭院内含岭南本土自然风貌。整体建筑运用了较多的视线通廊设计,使国际会堂与白云山二者融合,互相依托。
在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何镜堂总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道路:两观三性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视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融合。
地域特色,融入岭南潮州的艺术个性
在谈到建筑中人文艺术的体现时,何镜堂认为一个好的建筑除了要跟大自然及周围环境互通融合外,也要考虑当地的文化氛围及风土人情。为此,何镜堂团队在建筑设计之余做了很多有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提炼地方文化元素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从自然山水环境中提炼,把自然乡村的特色和景观通过设计体现在建筑中。因为地方气候和生活方式不同,所以自然形成的植物、花果也需作为元素纳入设计范围内,例如广州的木棉花、大榕树等。另一方面可以从人文艺术方面提炼,从当地特色的音乐、舞蹈中寻找设计灵感,比如粤曲、广东民谣,戏剧表演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例如广绣、木雕。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的设计就巧妙地融入地域特色元素,何院士举例道,白云会堂的岭南厅墙面就是东阳木雕和潮州木雕的融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岭南潮州的艺术个性。他还提到,中国举行大型国际会议的会堂都有各自的特点,从总体布局到建筑设计都需要把地域特色、家乡情怀表现出来。何镜堂也希望国际会堂不仅能够满足功能使用的要求,也要为广州增光添彩,成为具备国际视野、中国风范、岭南风格、广州特色的经典建筑。
谈理念
“建筑无法做到满分,也没有绝对正确”
谈及建筑这门学科,何镜堂讲道:“建筑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既要满足科学、技术、安全、材料等要求,又要有人文、艺术、精神的体现。科学是理性,艺术是感性,因此建筑没有唯一性。同一命题同一主题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次建筑的最高境界是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除了满足安全、实用之外,建筑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何镜堂举例介绍道,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体现了国家经济走向富强和不卑不亢的国家形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体现民族过往的灾难,激发爱国情怀。每一个建筑都有独属于它的定位和思想。好的建筑不但需要好看实用,也需要传递正能量,使观者在精神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得到提高。最后建筑必须跟时代结合,要有强烈的时代性。何镜堂强调建筑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建筑师要做的就是寻找建筑的内在规律。这也是何镜堂及其团队几十年来一直研究的方向。
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追求一百分,永远无法做到一百分。何镜堂从业至今一直都在追求建设好的建筑、标志性的建筑。但是因为建筑学科的特性,他认为建筑无法做到满分,也没有绝对正确,更不存在绝对正确的建筑或者绝对错误的建筑。
也不是没遇到过批评与质疑,何镜堂说起了建设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时的经历。“凡是轰动的建筑,必有轰动的声音。年轻人觉得保守了,老人觉得不够经典”,在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时,不同的想法及审美必然会产生矛盾。如果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何镜堂提出需要“抓大放小”,即大的不放弃,小的不去争。“面对不足,我知道肯定有。我只能往前想向前看,人家提的意见,好的我慢慢吸收,不好的我也不去争”。
致力于通过建筑来记录伟大的时代
作为一个成熟的建筑师,一个对社会负责的建筑师,何镜堂认为除了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正确的理念外,也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筑盖出来是给人家用的,不是给自己欣赏的,建筑最终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要看给人感觉是否好用又好看,是否能够燃起正能量,所以要处处以人为本。”
除此之外,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在职业生涯中设计一些能够记录时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标志性建筑。他表示,一个标志性建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主题突出,以清晰的历史、人物为题材;第二,所处环境和地点可以形成标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考验。
何镜堂及其团队致力于通过建筑来记录伟大的时代,例如记载着民族灾难、承负国家公祭重任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致敬“两弹一星”功臣的钱学森图书馆;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等。
在谈及对年轻建筑师的培养与建议时,何镜堂认为建筑不是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团队智慧的体现。建筑是多学科的综合工程,它涵盖建筑、结构、水电、智能化等多方面,所以建筑师需要与不同的工种沟通协调,在合作中使建筑从无到有。要合作就需要好的团队,何镜堂对年轻建筑师的培养十分用心。何镜堂团队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培养优秀研究生,坚持走一条产学研“三结合”的道路。他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坚持自己的理念,走一条面向世界,以传承为基础,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道路,做出更多的有创意、有文化底蕴的建筑作品。
声音
建筑盖出来是给人家用的,不是给自己欣赏的,建筑最终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要看给人感觉是否好用又好看,是否能够燃起正能量,所以要处处以人为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
采写:南都记者 李鹤鸣
摄影/摄像:南都记者 邹卫 阮增豪 实习生 郭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