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联系
泉州市泉港区中心养老院原址是废弃的职工医院,基地总用地面积约为5400m2,呈长方形,南北宽约115m,东西长约57m。地势由北向南,呈台地状逐渐降低,最高点高程为165.34m,最低点高程为10.2m,相差8.7m,高差为1~2m。用地西侧为7.5米宽镇区道路,周边是民房。政府提出的规模要求是,建筑面积控制在5500m2左右,50张床位左右,将容纳100位老人;功能主要包括老年人居住单元、医疗保健中心、活动中心、餐厅厨房、办公用房。
二、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特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视觉、听觉的衰退导致耳聋眼花;体力的衰退导致反应变慢,行动迟缓;智力的衰退导致记忆力下降,丢三落四;心理上常常有失落感、孤独感,变得像小孩子一样,需要人安慰和陪伴。从生理和心理上来看,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官功能衰退。医学研究表明,人到了40岁以后,身体形态和机能就会逐渐出现衰老现象,通常认为45~65岁为初老期,65岁以上为老年期。老年人在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身高下降,导致老年人弯腰驼背等;视力下降,导致老年人害怕强光,看事物模糊;听力下降,导致老年人耳聋耳背等。
2)体力、行动力衰退。老年人体力和行动力的衰退尤为明显。老年人主要在观察环境做出决定及考虑动作如何掌握、如何操纵上花费时间。由于行动力的衰退,老年人在行走、登高、大小便、坐立、搬运小物件等日常行为方面受到诸多的限制,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3)失落感、孤独感较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是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现代家庭人口也随之发生改变,家庭人口数量却越来越少,年轻人或主动、或被动地与父母分地而居。子女不在身边,对于家庭观念更重、更害怕独居的老年人而言,势必会加重其内心的孤独感。
4)心态趋于宁静、祥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积淀,老年人不再像年轻人那样喜欢大红大绿的色彩,不再追求新奇与刺激,不再争强好胜地凸显自己的个性。他们更喜欢几个人聚到一起,或聊聊家常;或下下棋、听听戏,或打打太极、散散步。他们更喜欢素雅、宁静、祥和的生活了。
三、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策略
3.1整体布局
该养老院在整体布局上采用半围合式布局,建筑沿西侧道路和北侧布置,围合成一个内向型庭院。南侧留出大量空地,作为门球场等室外活动空间及庭院绿化。这样布局,一方面可以保证居住用房的日照需求,另一方面,使住宿区远离外围道路,保证老人的睡眠休息不受外界干扰,为内部院落营造出安宁、祥和的氛围,满足老人心理上对安全感、宁静感的渴求;同时,将公共用房置于两排住宿区之间,缩短了交通距离,方便老人的使用。
在该方案中,将内庭院设计成一片菜地,并在靠近门球场的一端设置一处表演台,结合地势变化,将菜地划分为若干块台地,在两塊台地的间隔处布置台阶。菜地的设计,一方面为养老院提供一些日常的绿色蔬菜瓜果,节省一部分生活开支;另一方面,适量的劳作,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让老人体验自己劳动的乐趣,缓解心理的失落感。表演台的设置,则是为节假日的慰问演出,以及老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老人们的相互交流,彼此消除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3.2日照与朝向
老人身体的抵抗力较差,对天气的冷热变化比较敏感,且日照对于老人的健康起了积极性作用,因此设计时,一定要保证建筑的日照朝向。在整体布局方面,受基地朝向的限制,为了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同时又满足建筑的日照要求,建筑布局没有采用正南北朝向的布局,而是顺应地形和周边道路的走势,采用东南向的布局,将住宿用房平行于东西轴线布置,办公用房和配套用房则位于东西轴线的一侧。这样的布局,可以保证住宿用房有良好的日照,同时又可以避免西晒。在建筑内部功能布局方面,将卧室布置在东南向,以保证卧室在冬至日有充足的日照时间。卧室的窗户尺寸为1200mm×1200mm。考虑到老年人上下楼梯时对光线要求比较高,设计将楼梯间布置在建筑外侧,并开有直径为2100mm的洞口,上部开有1200mm×1200mm的窗户,可以保证楼梯间内部光线充足,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3.3建筑风格与色彩
建筑整体风格上借鉴了闽南建筑的风格,从传统民居建筑中提取符号,如屋顶、红砖墙、白色石材,以及进入内庭院后的照壁等,努力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氛围。
屋顶的处理,是将传统的双坡屋顶作了一些改变和简化,采用重檐歇山顶。在建筑色彩上,没有选用红色砖和白色石材,符合闽南建筑红砖白墙的特点,檐口部位用白色压顶,形成连贯的线脚,迎合了老年人内心的淡泊、宁静、祥和的心理特征,给老人以亲切感。
3.4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的体力和反应力较成年人都有了很大的下降,因此,养老院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的主入口处设有1.2m宽的无障碍坡道,坡度为1/12;进入内庭院后,由于场地南北方向有高差,设计在庭院周边布置了一圈宽度为4m坡道,坡度控制在3%左右,一方面可以作为消防车道;另一方面,也为轮椅的通行提供了通道。场地内,有高差的地方,均设有台阶和无障碍坡道,每级台阶的高度为100mm,老年人可以顺畅地到达各个功能区域。从室外进入住宅楼梯间的高差,设置了宽1.3m,坡度为1/12的无障碍坡道。进入室内后,每栋住宅均设有残疾人卫生间;每间卧室的床头设有紧急呼叫开关,以便发生意外情况时,老人能及时地向医务室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