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
生土材料以自然原状土为主要原料,不需要经高
温处理,通过简单加工便可用于房屋建造的材料
[1–2] 。
与现代建筑材料相比,生土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良好,
可调节湿度,取材便利,还可循环利用。但生土经雨
水侵蚀、冻融循环等外部作用后,其耐久性较差
[3],
生土材料耐久性能改善,是决定其是否能被推广应用
的关键。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生土材料的改性进
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根据掺入材料发生作用形式的
不同,对生土材料的改性分为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 大类。物理改性是指使用稻草、麦茎、竹条等纤维性
材料,通过改变土体物理结构的方式提高力学性能或
变形性能;化学改性是指使用水泥、石灰、石膏等活
性材料,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新产物的方式提高力学性
能或耐久性能 [4]。再生微粉是建筑垃圾经再生处理得
到的粒径小于 0.075 mm的粉体颗粒,具有微集料效
应,且其中的无定形 SiO
2、Al 2O3具有一定的潜在活
性
[5–6] 。现有再生微粉应用研究中,多将其作为矿物
掺和料,以不同比例替代水泥用于混凝土及其制品,
但少见将再生微粉用于生土材料的研究
[7–8] 。在采用
水泥改性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含有一定活性的建筑垃
圾再生微粉优化生土耐久性的可行性。 固定在生土材料中加入 6 %水泥的基础上研究了
不同掺量再生微粉对生土材料吸放湿性能、冻融循
环性能以及干湿循环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
再生微粉对生土材料耐久性能的影响
李 欣 1, 卢家成 2, 周理安 1, 李 飞 1
(1.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00044,北京;
2.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23003,江苏淮安)
摘 要: 以提高生土材料耐久性能为目的,在水泥改性生土材料中掺入具有一定活性的再生微粉,研究
其对生土材料干密度、最佳含水率的影响,分析了再生混凝土粉和再生砖粉对生土材料耐水性能的提升效果。
结果表明,随着再生微粉掺量的增加,生土的最佳含水率增加、最大干密度降低,强度先增高后降低;微粉
掺量在 10 %以下时,吸湿率随着掺量的增大逐渐降低,加入 RBP的生土吸湿率高于加入 RCP的生土材料;
再生微粉掺量在 14 %以下时,加入 RBP的生土材料的抗冻融循环和抗干湿循环较加入 RCP的好,微粉掺
量在 14 %时,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的质量和强度损失率均最高。
关键词:再生微粉;生土材料;耐久性能;微观结构
中图分类号:TU 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726(2023)10-1220-05
effect Of recycled micrO-pOwder On durability Of raw sOil materials
LI Xin
1, LU Jia-cheng 2, ZHOU Li-an 1, LI Fei 1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Energy Conservation & Sustainabl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vincial and Ministry Co-construction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Center, 100044, Beijing,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23003, Huai'an, Jiangsu,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raw soil materials, recycled fine powder with
certain activity was added into cement-modified raw soil materials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recycled
concrete powder and recycled brick powder on the dry density and optimum moisture content of raw
soil material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recycled fine powder content, the
optimum moisture content of raw soil increases, the maximum dry density
再生微粉对生土材料耐久性能的影响(论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