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阮仪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1.概况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漂下村 ,座落于
屏南县南部文笔山南麓盆地之龙漂溪畔 ,海
拔 800 余米 ,四面环山 、双溪夹流 。 自明
代正统年间 (1436 -1449 年)甘氏自浙江
入闽开基建村 ,习武健身之风日盛 ,世代相
传虎桩拳法 ,武举人 、武进士等武将频出 ,
是远近闻名的 “武术之乡 ” ,也是清代戍台
名将甘国宝的祖居地 。
2. 村落格局与公共建筑
村庄坐东朝西 ,依山沿溪构筑 ,溪畔
风雨长廊贯穿南北 、连绵不断 ,村头村尾各
有一座木构廊桥横跨溪上 。明代为抗倭寇和
山匪 ,环村建有城墙城楼 ,如今石砌城墙尚
存 2m 多高 ,其中北门城楼建于 1461 年 ,
现存完整 ,上部为单檐歇山抬梁式木构城楼,
下部为砖石混砌券洞门 ,上书"滾水安澜 ”
题额 。
北门城楼旁的 “迎仙桥 ”,俗称 “花桥 ”,
建于清康熙年间 (1662-1722 年) ,为木构
福建屏南捺下古村
doi:10.11819/cpr20181120c
古村墙垣环绕 屏南漂下在福建省的位置
平梁廊桥 ,东倚城楼 ,西置水碓 ,不仅是桥 、
是廊 ,更是村中心热闹的公共聚会场所 。桥
头内近年新安设了液晶电视 ,傍晚时分桥亭
中两排长凳总是坐满村民谈天说笑 ,怡然自
得。
村南水尾的 “聚宝桥 ”,又称潦川桥 、
水尾桥 ,始建不详 ,清光绪年间 (1875-1908
年)重修 。为原木 “八字撑 ”木梁廊桥 ,桥
中设有神龛祀奉玄天上帝 。桥旁的水尾殿 ,
又名 “飞来庙" ,殿内清代壁画楹联尤其完整 。
如今 ,古村墙垣环绕 、街廊绵延 、巷 聚落俯瞰
弄纵横 ,民居 、祠堂 、寺庙 、城楼 、桥、亭、
驿道等历史遗存一应俱全 ,总占地面积约 8
万 mJ 其中 8处独特的建筑 ,已合并列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潦下建筑群 ” ,包
括: "聚宝桥 ”、 "飞来庙 ”、 "龙潦仙宫 ”、
北门明代古城楼 、 “迎仙桥" 、 “官厅厝 ”、
“峙国亭 ”、凌云寺等 。
3. 乡土建筑艺术集萃
村口 “峙国亭"为平面正方形的单檐
歇山路亭 ,因地处溪畔街巷交汇处 ,且是入
村的必经之路 ,为便于通行 ,民间巧匠通过
特色"减柱造 ”的做法 ,将原本 “4x4 ”的
规则柱网 ,运用抬梁的方式减掉一根落地柱, 巷道 村门与迎仙桥
给穿亭而过的巷道让出更宽敞的通路 ,因此呈
现出十分罕见的"十五柱 ”亭。据说这亭子的
柱子数量成了旧时甘氏后裔在外认亲的证物 ,
若答不出这亭有多少柱 ,就不是真正的潦下村
人。此外 ,亭内梁桁上刻画有大量 “三国演义 ”
题材的彩画故事 ,亭中供奉武圣"关羽 ”。
“龙漂仙宫” 俗称"马氏天仙殿 ” ,大
殿三面环溪 、坐南朝北 ,殿前高悬 “方壶圆舔 ”
匾额 ,建筑则取上圆下方的造型特征 ,寓天圆
地方之意 。圆形穹隆藻井如百鸟朝凤 ,盘旋上
升 ,富丽堂皇 。其中独特的马氏仙姑信仰文化
也是本村独有的特色 。
此外 ,还有极具时代特色的 “文革语录楼 ”
和保存完整的甘氏宅院等 。甘国宝祖居还保存
有乾隆皇帝御赐 “福”字匾 ,全村至今沿袭习
武之风 ,石锁石蛋等民间习武器械处处皆是 。
4. 现存状况及保护建议
漠下村明清传统民居大多石砌基角 、夯
土筑墙 ,随着风雨侵袭表层剥蚀 ,呈现出层层
夯筑的土墙界面风貌 ,加上阶梯状层层跌落的
马头墙与曲线浑圆的云鬟墙交相叠嶂 ,呈现出
闽东山区传统村落的典型景观 。
如今漂下村的乡土文化旅游已经有所开
展 ,村民对于古村保护也涌起极大的热情 :村
落外围的新建民房大都已涂刷成土黄色 ;沿着
龙滾河西侧新建了长廊 ,对沿岸新建的砖混结
构民房起到一定的景观优化效果 ;同时滨水的
廊下空间和长凳 ,为人们日常行走交谈提供了
遮风避雨的半公共空间 ;许多曾经在外务工的
漂下村年轻人开始陆续返乡创业 。在这样的良
好氛围下 ,当地政府部门应事先做好统筹布局
规划和统一透明的监督管理 ,有效引导村民在
改善自己的家园的同时 ,形成合力 ,不断提升
村落风貌景观 ,激活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动
力。
图文
袁菲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葛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街
甘氏宅院 木罩面外墙
上圆下方的马氏天仙殿 桥内是居民的日常休憩空间
皆 • !'l I
檐下细部
福建屏南漈下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论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