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况
福建周宁县礼门乡常源村位于周宁县
互南部洞宫山脉香炉山南麓 ,是隋朝入闽
台祖黄鞠的后裔于南宋年间由宁德霍童镇
i桥村迁居至此,而形成的黄姓氏族血亲
寸落。因四周高山绝壁 故名石竹坑村 .
舌改称 常源”。如今村落历史文化遗存
#富.明清古民居集中连片.兴建于乾隆
间的上下众厅和石拱桥保存完好。
!.村落布局与公共建筑
常源村踞守于两座高山之间的狭长 山
. 地势北高南低 .一条发源于香炉山的
JJ涧从村东流过.房屋均顺山势坐西面东
而建。乾隆年问跨溪建有石拱 “接龙桥 ,
立桥便是通往香炉山道观遗址的古道。村
莉谷口保留大片生态林 .有始创于明万历
重建于清乾隆年问的兴福寺 .有民间崇拜
”齐天大圣庙”,还有土主庙和风雨廊
侨.用以守护村落水尾。其中 “当境土主
亩”建造独特 .外形如石墩墓 .前设祭台.
用于祈愿家禽繁殖和农业丰收。
闽东地区古代大型村落多建有“众厅”.
用于祭祖、敬神、聚会、议事、接待官员
等公共用途。一般一个村落仅有一座众厅.
但常源村却建有上下两座。乾隆四十三年
(1 778年)建 “上众厅”.之后又建 “下
众厅” 规模形制相似。至清代后期.经
济较好的大村落纷纷将众厅改扩建成二进
或三进的宗祠,故村中的 “众厅”已不多
见了。难得 的是 ,常源村内上下二众厅保
存基本完好.均 为三开间带前廊的全木结
构厅堂建筑,且木柱直接落地不做石础的
敞法遵循古制。众厅前的空坪向来是村民
聚集的公共场所,卵石拼花铺地十分完整.
下众厅前设有一方水池.为消防蓄水之用。
每年除夕全村各户都要到众厅拜祖后
再进行家祭.男姓村民还要肩扛板凳龙,
依照传统的巡游路线进行一年一度的游行。
常源村的板凳是一块长约 1 6m 宽 20cm
的杉木板 .板上方插有两组各 6根或 8根
用于粘贴彩纸做六角或八角灯笼的竹条.
扳两端各凿一个孑L径 5cm的圆孔.用长约
1.2m 、 直径 4~5cm的竹杆将两条同样的
扳块前后联接.参与者双手举握竹竿,每
人各举一凳 .前为龙头,后为龙尾.中间
为龙身.众人合着鼓点 协调行动.节节
相随。有时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百十多条
板凳相连 .板上 的花灯则按各 自喜好绘画
花草树鸟等图案.夜晚形成一条长长的游
灯带。
常源在福建省的位置 枕水而居
街巷
建筑门头 风格各异的山墙
村落整体俯瞰
3.乡土民居建筑艺术
常源村民居用材较为单一 ,皆为夯土墙
体 ,杉木构架.青瓦屋面,外立面朴素至简
仅少数大宅富户围绕内天井极尽雕刻灰塑彩画
之美、
明代及清早期民居 院门、门框、门礅、
门槛皆为木质.木柱也直接落地,不设石柱础,
房屋正立面多用板壁 内部装饰简洁、布局注
重实用 由于村民常年从事药材、茶叶贸易.
日渐富足 清末至民国常有匪患出没。村民为
求白保.修筑多座土炮楼.内置射击口及石制
小窗门.民居墙体也更加高大厚实,有的还配
建小型碉堡.在街头巷尾拐角处也增设短墙 .
墙内置多个竹筒 .放置角度略有不同 人在墙
后蹲守放哨时可以透过竹筒观察到不同的方向
和距离.一旦看到山匪进村就可立即通报、组
织防御
村落先民还I 用毛竹引山泉水入村 并
用石条凿成 ”弯头“、 三通”、 “四通 来
解决毛竹管网的转弯与对接问题 ,村中多处放
置有整石凿成的水槽.用于蓄接竹管引来的山
泉水..这些Ij妙的古代防御工程、引水蓄水工
程 .穿插布局在六七十幢古民居群和错综的巷
道中.令人称叹1
4.现存状况及保护建议
由于地处偏远 群山围绕 常源村 内新
建砖混结构民房不多.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完
整,建筑风貌质朴 村边层层水田.菜地茶园
环绕 .漫山竹丛林地茂密。村民至今仍保持着
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 .做棕衣、编竹器、日常
耕作 多数村民还掌握着过硬的毛石砌筑 做
大木和夯土墙技术 为古建修缮和环境整治工
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村内近年来增设了公
共厕所、垃圾焚烧炉、农家书屋 路灯 停车
场等公共设施 总体布局和再利用功能较合理 .
居民的生活环境得以提升 .未来应注意避免一
些配建设施景观处理的公园化和布景化。
图文: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袁菲 葛亮
路
咨弄
占桥山路
福建周宁常源古村(论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