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5期 2016年5月 工程技 术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建 筑 技 术 开 发 Buil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地 震 高 烈 度 地 区 隧 道 抗 震 技 术 分 析
李 忠 宝
(中 国铁 建 中铁 十九局 集 团第三工程 有 限公 司,沈 阳 110136)
[摘 要 ]通常隧道工程相比桥梁、房屋等地面建筑的震害轻微。隧道工程相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但在强震下,隧道工
程震害依然较突出。为获得地震高烈度地 区隧道的抗震设计方案,通过分析研究地震后 隧道的主要破坏形式,介绍现有隧道抗
震计算方法,对高烈度地区隧道施工设计方案提出可靠性建议,为今后地震区域的隧道施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烈度地震区 ;隧道抗震
[中图分类号 ]U45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523X (2016)05—0088-02
Seism ic Technology A nalysis of Tunnel in H igh Seism ic Intensity A rea
Li Zhong—bao
[Abstract】The damage of bridge,tunnel engineering is usually compared to housing and other buildings on the ground slightly.
Tunnel engineering compared with the strong ea~hquake performance,but under strong ea~hquake,tunnel engineering damage is
still outstanding.In order to obtain the high ea~hquake intensity area tunnel seismic design.In this paper,the analysis of ea~hquake
research tunnel after the main destroy form,introduces the existing tunnel anti—seismic calculation method,proposals for reliability
of high intensity areas of tunnel construction design,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regional seismic tunne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high intensity ea~hquake zone;tunnel seismic
近些年,我国铁路公路事业投资加大,使得我 国隧道建
设工程迅猛发展。现有和在建隧道大多处于高烈度地区,地
震对于隧道的危害不容忽视。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 间,
即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由1900年以来地震年频次
图看出 (图1),20世纪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4个地震活跃期,
现在即将进入第5个地震活跃期。
150
100
50
0 1900 19lU 1920 1930 I940 l950 l960 l970 I980 I990 2000 20l0 年份
图1 1900年以来地震年频次图
由图1可知,每次波峰位置,都会有大的地震 出现,大
的地震出现后,余震的级别和次数也将相应发生多次,但同
时仍然有例外。在 1920年 12月 16日,中国宁夏回族 自治区南
部海原县一带发生的一次大地震,这次地震是近代历史上中
国内陆地区发生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是在年频次图可以看到,
并没有出现波峰,原因为当时地震的监控系统并不完善、记
录不完整 ;在 1987年并没有发生超过7级的大型地震,但是
仍然有一个小的波峰出现,其他几个波峰都能相对应的出现
大的地震。
随着我国对西部偏远地区开发战略措施的实施,铁路干
线将进一步向西部山区或重丘地区延伸。伴随高速铁路线路
标准 的不断提高,使得铁路干线的隧道占全线的比重日益增
大。隧道工程建设的数量将会不断增长,隧道工程在我国地
位也占据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现大量建成、在建和拟
建的隧道工程都位于高地震烈度区,例如成兰铁路将穿越龙
收稿日期:2016-03~)7
作者简介:李忠宝 (198 ),男,黑龙江大庆人,工程师,主要从
事铁路公路项目管理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 88·
门山脉,大瑞铁路将穿越高黎贡山越岭地区。隧道作为国家
生命线工程的主体结构之一,隧道抗震技术的研究是亟不可
待的。
1 隧道震害形式
1.1 断层破坏
断层破碎带错动发生,积蓄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能量
迅速消散的表现形式即为地震。断层带随之发生移动,处在
断层带的隧道发生剪断破坏。断层错动使围岩直接产生剪切
位移,它会穿过覆盖地层一直到达地面。虽然该类破坏通常
仅发生于一个狭小的断层活动范围内,但是这种突变性破坏
对隧道的影响非常致命。
l-2 坍塌破坏
隧道大多穿山而过,隧道洞 口大多处在山脚、山坡。隧
道进 出口即山体的表面,一般为松散堆积体,多为风化较为
严重的破碎岩体,或者为结构面控制的岩体。使得隧道出入
口极易发生滑坡、坍塌、落石等现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在
地下传播,到达 自由面会产生面放大效应。使得隧道的进出
口部位地层松散或隧道一侧临空且地表直接导致洞 口掩埋或
隧道洞身局部塌落,造成洞口上部坡体滑落破坏。 1.3 变形破坏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 3种类型 :纵波 (P波,或称胀缩
波、无旋波)、横波 (S波,或称畸变波、剪切波)和面波 (分
为 Love波和Rayleigh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
为5.5~7km/s,最先到达震中,纵波的传波方向与振动方 向在
同一方向。它使地
地震高烈度地区隧道抗震技术分析(论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