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书籍论文 路桥隧道

后方交会法在大跨径浅埋暗挖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论文).pdf

PDF   1页   下载0   2024-04-04   浏览14   收藏0   点赞0   评分-   免费文档
后方交会法在大跨径浅埋暗挖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论文).pdf 第1页
·18· 后方交会法在大跨径浅埋暗挖隧道围岩变形 监测中的应用 田茂森 (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201315,上海)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铁隧道施工不断增加,如何对浅埋暗挖施工隧道的软弱围岩进行行之有效的变 形监测工作也成为各项目施工阶段重要的一环。提出采用全站仪后方交会法设站定向,非接触测量方法监测 隧道围岩变形,推导了自由设站点的坐标计算模型,并以实践中长期观测获得的数据作为支撑,说明该方法 的可行性,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高铁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后方交会法;全站仪    中图分类号: U 45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0–726(2018)14–0018–02 收稿日期: 2018–11–26 作者简介: 田茂森(1989—),男,河北沧州人, e-mail:thomouson@ gmail.com. 本文结合北京某大跨径高铁隧道,来详细论述全 站仪后方交会法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该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将工程断面化大为小,分开施工,尽快沿开挖轮廓形 成封闭或半封闭的承载结构,最终组建成一个贯通的 大隧道。因此,施工过程中的交叉作业较多,传统的 挂尺法和收敛计受人工环境影响较大,与现场施工相 互干扰,测量效率低,难以满足现场施测的要求,使 得寻求一种非接触式的隧道监控量测方法成为必然。 全站仪后方交会法便应运而生。 1 全站仪后方交会法原理 全站仪后方交会法是指通过观测设站点到两个 以上控制点的距离和角度来解算待定点坐标的测量方 法,可分为角度后方交会、距离后方交会和边角后方 交会3种。如图 1所示,以角度交会法为例,已知 A, B,C 3 点的坐标,通过测量 3个角度 α, β, γ即可求出 这 3个角度顶点 P的坐标。事实上,随着全站仪的 普及,往往一次设站即能够观测到角度,又能获得距 离,使得求解待定点有了更多的多余观测,可严密确 定该点的三维坐标,并提高点位精度及可靠性。 标值,从而求得相应的变化量和变化速率,达到对隧 道拱顶沉降和净空收敛等位移项的监控量测工作。 2 全站仪后方交会法在施工监测中的应用 北京某大跨径高铁隧道位于北京郊区所在的平原 区,地处温榆河冲洪积扇中上部,暗挖隧道段落特殊 性岩土主要为填土,填土厚度一般为 1.0~8.6 m左右, 属于浅埋施工地段,围岩等级为Ⅵ级,工程性质较差。 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地面沉降,主要由于开采地 下水引起,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变形或渗漏,影响施工 的安全与稳定。 暗挖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该隧道断面被 分为6个导洞分步开挖,隧道内监测内容包括拱顶沉 降和净空收敛,各监测断面布点形式均按照设计要求 和相关规范完成,布点位置如图 2所示,每断面共 7 个测点(测线), 1 ,2 ,5号导洞拱部3个拱顶沉 降监测点, 1 ,2 ,3 ,4号导洞各布设 1条收敛测线 (两侧用相同规格观测标设置)。 CB A P γ β α 图 1 角度交会示意 设站点坐标得到后,由该点获取各隧道监测点的 观测数据。并周期性重复观测,得到监测点的三维坐 拱顶沉降测点 净空收敛测线 GD02 GD03 GD01 SL02 SL01 SL03 SL04 图2 隧道各断面点位布置断面示意 本隧道内导洞较多,且洞内空间较狭窄,交叉 作业交多,根据现场需要采用全站仪后方交会法进 行隧道围岩的监控量测工作。首先以隧道前进方向 建 筑 技 术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第 49 卷 增刊 2018 年 12 月 Vol.49 No.12 Dec. 2018 ·19· 田茂森:后方交会法在大跨径浅埋暗挖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的轴线为 x轴、相同水平面上垂直于该轴向的方向线 为 y轴、沿铅垂线方向向上为 z轴建立左手空间直角 坐标系,如图3所示,该坐标系是用于施工监测的 独立坐标系统。控制点 A, B埋设在隧道口附近的稳 定区域,两点三维坐标分别为( XA, YA, ZA),( XB, YB, ZB)。 P点为根据施工现场环境选取的任意设站点,该 点为待定点,设其坐标为( Xp, Yp, Zp)。将高精度全 站仪架设在 P点,可以同时测的 AP , BP 两点平距 A'P, B'P,以及两点相对于 P点的竖直角 Va, Vb及其 水平角 θ(图 4)。 设站完成后,即可进行变形监测点的观测,读取 方向、距离、角度等观测值,以此计算各测点的三维 坐标及测线的长度。并通过周期性观测获得每个测点 的日变化速率和累计变化量,可反映隧道双侧壁及拱 顶的位移情况,以作统计分析,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 选取隧道内任意监测断面测点 DK30 + 060 GD01、DK30 + 060 SL01。二者均位于 1号导洞内, 为施工过程中最先开挖和封闭的部位,对比二者累计 变形量变化曲线, 4月初先后布点施测,布点初期变 化量逐渐增大,且日变化速率较大,持续到 5月中旬, 之后变化速率放缓,累计值曲线逐渐趋于平滑,随后 保持稳定。可知,因开挖后围岩自身变形、初级支护 受力的作用与围岩体慢慢结合及隧道内其他导洞开挖 施工的影响的因素,该断面 4份的变化量是最大的。 同断面相邻测点按设计
后方交会法在大跨径浅埋暗挖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论文).pdf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