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45
湖北黄鄂高速集中化管理机电系统建设及效果分析
柳 敏
湖北联合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40
摘要: 高速公路管理中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交通阻塞的快速疏通,保持交通的畅通及提高道路的运输效率,提
升服务质量。 本文 根据湖北黄鄂高速公路四站一桥现有的实际管理情况,结合集中统一管理的思路及行业规范,
介绍了黄鄂高速集中监控机电项目施工的目标及效果,分析了集中监控管理以后高速公路降本增效的效果,为高
速公路集约化管理的优势提供了案例支撑。
关键词: 黄鄂高速;集约化管理;集中监控;降本增效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1 项目概述
实施高速公路集中统一规范管理已是行业的共识,
是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日常运营管理,充分发挥高速
公路整体效益;是实施统一指挥调度,加强突 发情 况
与应急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效益,树立行业良好形
象的必然要求。高速公路管理中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
交通阻塞的快速疏通,保持交通的畅通及提高道路的
运输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特别是在突发灾害以及紧
急情况发生时,给高速公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黄鄂高速公路是 武汉 城市圈综合交通运输网
络中规划的一条重要通道,是连接武鄂、大广、武英
三条高速公路的重要纽带。起点连接沪鄂高速公路,
经黄州区陶店乡、堵城镇、禹王办事处,经黄冈长江
大桥跨越长江,经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止于华容区
华容镇,终点连接武鄂高速公路。黄鄂高速公路起点
接沪鄂高速公路,终点接武鄂高速公路。共设立 4处
收费站,分别为“禹王收费站”、“黄冈收费站”、“三
江港收费站”、“华容收费站”,途经黄冈长江大桥。
2 项目现状及需求分析
黄鄂高速各收费站之间有通讯链路,但管理现状
为站与站独立;黄冈大桥管理并入黄冈收费站。各站
车道监控、对讲、报警等系统接入本站监控室,特情、
稽核等业务由本站内独立处理,接受本站监控室统一
调度,且只负责本站匝道处路面管控,站与站之间无
法形成快速联动反应,路段断面交通情况信息不能及
时发现,从管理消耗和管理质量上不能形成正增长。
从人员安排上,监控室需独立安排 24 小时监控员,
与收费班组同时进班出班,站与站之间、站与收费现
场之间,紧急业务随时可能发生,人员容错性低。在
长期运营过程中,无法形成整条高速大局意识,局限
于管好 一亩三分地,很难培养出高质量运营管理人才。
表 1 改造前人员配置表
站所 行管 班长 监控员 收费员 总人数
黄冈 4 4 4 16 28
三江港 3 4 4 11 22
华容 3 4 4 10 21
禹王 3 4 4 10 21
合计 13 16 16 47 92
本项目实施完后,实现以黄冈收费站为集中监控
点,负责管辖路段的实时监控、业务指导、内外稽核、
信息上传下达等工作;配合监控中心做好应急处置、
信息上报工作;对协同管理所行为规范、现场环境、
业务操作等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协查特情车辆。对路
段所有站所进行调度管理,达到集中统一、稳定可靠、
快速高效的目标。各协同管理所负责本站所收费工作
的具体实施,做好文明服务、岗上规范、特情复核、
现场管控、应急处置及设备管理等工作;配合监控中
心、集中监控管理所完成数据填报、内外稽核等工作。
该项目具体需完成以下四个方面:
(1)对黄鄂高速四个站所现有传输系统进行升级。
建设期规划站所视频只在本站查看并存储,站于站之
间监控传输通道带宽较小,且光路质量不稳定,通过
收费交换机光模块实现站与站之间收费、监控数据传
输。为实现三江港、华容、禹王三个站的监控图像、
对讲、报警及情报板发布与黄冈集控点的通讯稳定可
靠,为后期的外场全程监控升级改造预留带宽和接口,
各站新增监控传输交换机,配置新的传输通道及传输
路由,达到专网专用,千兆接入,万兆上传的效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46
并在黄冈集控点将路段整体监控稳定的上传至省联网
收费中心,并满足网络安全相关规范。
(2)对黄鄂高 速所有站所现有视频系统进行数字
化改造。现有车道视频以及亭内视频采用模拟视频信
号,需对现有视频监控设备进行升级。主要有前端的摄
像机,后端的视频管理平台以及视频存储设备。更换 4
个站所车道摄像机、亭内摄像机、收费广场摄像机,
在黄冈集控点架视频管理平台、视频管理服务器、视
频存储服务器、视频管理软件等,扩展黄冈集控点监
控显示大屏,满足各站及外场所有图像统一传输至黄
冈集控点,达到集中监控、统一调度的效果,并在三
江港、华容、禹王新增本地数字化存储设备,以保障
机电故障下各站现场运营稳定。
(3)对黄鄂高速所有站所现有对讲系 统进行改造。
将原有所有车道、监控室电信号对讲进行改造,采用
数字化 IP 对讲系统,并新增无线对讲、广场广播、脚
踏报警系统。实现黄冈集控点可直呼到各个车道及对
讲分机,各站
湖北黄鄂高速集中化管理机电系统建设及效果分析(论文).pdf